国家脉冲强磁场科学中心(筹)正式成立于2011年3月28日,其前身为脉冲强磁场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主要从事脉冲强磁场技术研究和强磁场环境下的基础科学研究,承担着脉冲强磁场实验装置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的建设及开放运行任务。
该装置于2008年4月正式开工建设,2013年10月建设完成,多项技术指标达到国际一流水平。其中脉冲磁场强度达到90.6T,使我国成为继美国、德国后世界上第三个突破90T大关的国家;研制了电容型、发电机型、蓄电池型3种不同类型脉冲电源系统,电源种类在世界同类实验室中最为丰富,性能指标达到世界先进水平,其中电容型、发电机型电源规模均位居世界第二。该装置建设水平和速度得到了国际同行的高度评价。2014年10月,脉冲强磁场实验装置通过国家验收,验收委员会认为“装置总体性能达到国际先进水平,部分指标实现了国际领先,成为国际上最好的脉冲强磁场装置之一”,“PHMFF项目已按计划、按指标、按预算、高质量地完成了各项建设任务,形成了高效的组织管理机制和优秀的人才队伍,实现了开放运行,成效初显,潜力巨大”。
2018年5月,国际评估专家组对装置的开放运行和科学研究情况进行了第二次国际评估,认为“武汉国家脉冲强磁场科学中心建成的脉冲强磁场设施具备优异的实验站功能,为众多前沿科学领域提供了极强的用户服务,发表了大量高水平和高影响力的论文,已跻身国际领先的脉冲强磁场设施”,“证明强磁场装置在支撑基础前沿研究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并将在未来发挥更大更深远的影响”。基于装置整体技术指标和运行水平的先进性,先后荣获2018年湖北省科学技术进步特等奖、2019年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一等奖。
截至2019年底,PHMFF已累计开放运行近5万小时,为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中科院物理所、美国斯坦福大学、英国剑桥大学、德国德累斯顿强磁场实验室等国内外93家单位开展科学研究1157项,在高温超导、拓扑半金属、分子磁体、石墨烯等前沿研究领域取得丰硕成果,在Science、Nature子刊、PRL、JACS等高水平期刊发表SCI收录论文835篇,有效推动了我国基础前沿学科的发展。
基于工程建设和科学研究方面的进展,中心在国内外的学术地位不断提升,已经和美、法、德、日等国的多个世界知名实验室建立了紧密的合作关系,聘请了包括诺贝尔奖得主冯·克利青(Klaus von Klitzing)教授在内的8位国际知名学者担任顾问教授,成立了由世界顶级科学家牵头组成国际咨询委员会。中心重视人才引进与培养,培养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计划”入选者4名,入选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创新群体、教育部创新团队,已形成一支在相关领域具有国际学术影响力的科研队伍。
中心依托脉冲强磁场实验装置,将为物理、材料、化学、生命科学等前沿基础研究提供极端实验条件,提升基础研究领域的原始创新能力,建成国际一流的强磁场科学中心;同时将不断发展脉冲强磁场新技术及其应用,挑战电磁极限、拓展强磁场应用,成为引领脉冲强磁场技术的创新中心和推动强磁场应用的工程中心。